拍賣會上售出的最昂貴的花瓶(它們是什麼,為什麼它們能賣出這麼高的價格,以及買賣時需要了解什麼)

在拍賣會的寧靜殿堂裡,空氣中瀰漫著緊張的期待,只需一個舉牌便能改變命運。少有物件能像瓷瓶一樣,引發如此震驚與狂熱。初看之下,它們不過是陶土、顏料與釉彩的組合,功能單純。然而,近幾十年來,某些瓷瓶——特別是為中國皇室御用而製——卻屢屢打破紀錄,成交價之高,往往足以媲美印象派名畫或豪華地產。

這些驚人的結果並非偶然,而是稀有性、工藝、文化崇敬與發現故事交織的結晶。要理解為何藏家爭相競逐、為何拍賣師在價格不斷攀升時屏息凝神,必須細細端詳這些器物與它們背後的故事。

旋轉鳳凰瓶:寫入歷史的奇蹟

2021 年 6 月,北京保利拍賣推出一件乾隆時期的雙層瓶,成交價高達 人民幣 2.656 億(約 4,160 萬美元),刷新瓷器拍賣紀錄。這件「旋轉鳳凰瓶」集萬千矚目於一身。

瓶體採雙層結構,內膽能在鏤空的外層中自由轉動,外壁鏤雕繁複紋樣,技術之高超令人嘆為觀止。十八世紀能達此工藝,不僅展現了高超的燒製技術,更是無比的創意。對乾隆皇帝而言,這是彰顯中華工藝與審美領先世界的象徵。對今日藏家而言,則是御瓷工藝的巔峰之作。

倫敦郊區閣樓裡的驚喜

時間回到 2010 年 11 月,倫敦西郊魯伊斯利普一戶人家的閣樓裡,一只乾隆花瓶靜靜地被遺忘多年。當地拍賣行 Bainbridge’s 將其推出時,無人料到會掀起風暴。最終以驚人的 4,300 萬英鎊(當時折合超過 6,800 萬美元)落槌。

瓶身施以粉彩琺瑯,色彩明麗細膩,器形典雅出眾。除了工藝本身,這樁拍賣更因「閣樓尋寶」的傳奇故事而火熱:平凡家宅竟藏有宮廷御瓷。對公眾而言,這是浪漫的驚喜;對藏家而言,則是難得的傳世珍品。然而,此案後來也因傭金與付款問題引發爭議,提醒世人:紀錄背後,條款與細節同樣重要。

香港黃地雙葫蘆瓶

就在 Bainbridge 轟動之前的數週,香港蘇富比便見證了另一場佳話:一件乾隆黃地粉彩雙葫蘆瓶,以鮮明的黃色地釉與絢麗的琺瑯彩聞名。

最終以 2.53 億港元(約 3,240 萬美元)成交,成為當時最貴的瓷瓶之一。此例顯示地點的重要性:香港作為中西交匯的藝術市場,吸引了眾多中國買家,競爭激烈。雙葫蘆瓶形本就罕見,再加上皇室背景,自然催生出驚人價格。

波士頓的美國紀錄

2014 年,美國波士頓的 Skinner 拍賣行亦有佳作面世:一件乾隆時期的粉彩瓷瓶,最終以 2,470 萬美元成交,創下美國中國藝術品拍賣紀錄。

這場拍賣告訴我們,珍品未必只出現於香港或倫敦。即便在美國的區域性拍賣行,只要具備專業知識與適度的市場推廣,也可能締造全球矚目的佳績。

法國閣樓的瑞獸瓶

2018 年,法國一戶人家的閣樓裡,又走出一件驚世瓷瓶。這件粉彩鶴鹿同春瓶寓意吉祥,被蘇富比巴黎以 1,618 萬歐元(約 1,900 萬美元)拍出。

瓶身保存完好,體量宏大,裝飾稀罕,堪稱罕見。其故事再度印證:無價之寶或許就藏在尋常人家的角落。

為何瓷瓶能賣到天價?

總結上述案例,幾大因素格外關鍵:

  • 皇室御用:乾隆御瓷、帶有御製款識的作品價值倍增。

  • 稀有與技藝:旋轉結構、鏤空工藝、絢爛粉彩,都是頂尖技術的象徵。

  • 故事力量:閣樓發現、意外重見天日的傳奇,增添無限魅力。

  • 市場驅動:中國藏家熱情推動需求,香港與北京更是競價最熾烈的舞台。

警示與啟發

然而,瓷器市場亦有陰影。贗品與仿品流通甚廣,專業鑑定與科學檢測不可或缺。報章上的「天價」往往未包括買方佣金、稅費與運輸成本;賣家則需考慮傭金與落槌後的實際結算。魯伊斯利普乾隆瓶的後續糾紛,正是一個鮮明的提醒。

永恆的魅力

這些拍賣紀錄昭示著中國御瓷在全球市場的持久魅力。它們不僅是藝術品,更是文化、歷史與工藝的結晶。當拍賣槌敲下,瓷瓶不再僅僅是器物,而成為歷史、帝王氣度與人類欲望的載體。

無論是在紫禁城的御窯房,還是歐洲民居的閣樓,這些瓷瓶跨越時空,講述著連結東西方的故事。只要還有塵封的珍寶待世人發現,世人便會屏息注視,又一件瓷瓶走上舞台。

Previous
Previous

牡丹花色變化栽培指南

Next
Next

The Ellermann Guide to Flower Petals for Luxurious Bath Soak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