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計奉獻:母親節的藝術與歷史
每當春意漸濃、陽光延長,一場更為溫柔的更新儀式悄然展開。早餐托盤被精心準備,卡片上寫滿細膩的字跡,花束——水仙、康乃馨、鬱金香——被擺上餐桌與壁爐架。
母親節,這個歌頌愛、感恩與照顧的節日,看似自然而永恆,實則是一段由宗教、改革、藝術與設計交織而成的現代故事。
從古代的祭祀與生育節,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家庭美學,再到戰爭年代的懷念與二十世紀的設計文化,母親節不僅記錄了家庭情感的演變,也揭示了人類如何以創造的形式表達「奉獻」。
一、母神與古老的母性祭典
在「母親節」這個字眼被印上卡片之前,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早已崇敬象徵生育與創造的母性神祇。
在古希臘,人們以祭典敬奉眾神之母——瑞亞(Rhea);而在羅馬,則舉行獻給生育女神朱諾‧盧奇娜(Juno Lucina)的節慶——Matronalia。這些節日以花卉、供品與禮物象徵生命與更新。
那時的「母親」不僅代表家庭角色,更被視為自然與創生的化身。崇敬母親,也就是崇敬生命的循環。
幾個世紀之後,這種「母性即更新」的觀念在基督教曆法中重生,宗教為其賦予新意,而情感的根源卻未曾改變。
二、「母親主日」:中世紀的回家之旅
在中世紀的英格蘭,大齋期第四個星期日被稱為「母親主日」(Mothering Sunday)。信徒在這天回到家鄉的「母堂」——區域性的主教座堂或大教堂——進行禮拜。
當時許多僕人與學徒會在這天獲得假期,返回家中探望母親,並帶上小禮物或「杏仁蛋糕」(Simnel Cake)作為心意。
宗教性的「歸返」逐漸轉化為家庭的慶祝,信仰的「母堂」與家中的「母親」在語意上融為一體。
這種轉變,正是英國情感文化的雛形——一種以儀式與物件交織出的情感設計。母親主日可謂現代母親節的原型:不再是神聖的崇拜,而是溫柔的感恩。
三、維多利亞理想:以家庭為藝術
若要尋找母性被最徹底理想化的時代,非維多利亞時代莫屬。
「家庭崇拜」將母親塑造成道德與情感的核心——虔誠、慈愛、無私。畫家如喬治‧希克斯(George Elgar Hicks)筆下的家庭場景,或設計師威廉‧莫里斯(William Morris)的居家美學,皆將「家」視為道德之美的延伸。
母性在此時也成為商品化的形象。插畫雜誌、刺繡圖案、家居飾品等大量生產,宣揚「理想母親」作為美德與秩序的象徵。
贈送母親手帕、繡花相框或乾花標本,成為家庭情感的語言。這些手工藝品,如今靜靜陳列於 V&A 的紡織與裝飾藝術館藏中,見證維多利亞人相信「愛可被製作成形」的信念。
四、美國的復興:安娜‧賈維斯與現代母親節的誕生
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母親節,起源於二十世紀初美國女子安娜‧賈維斯(Anna Jarvis)的堅持。
1908 年,她在西維吉尼亞為已逝的母親安‧里夫斯‧賈維斯(Ann Reeves Jarvis)舉行追思禮拜。後者生前是社會改革者,曾在美國內戰期間組織「母親工作俱樂部」,推動公共衛生。
安娜希望設立一個全國性節日,以紀念母親的犧牲與仁心。她寫信、發動請願,喚起公眾對母愛的尊崇。
1914 年,美國總統伍德羅‧威爾遜正式宣布「母親節」為國定假日。康乃馨成為其象徵——白色獻給已逝的母親,粉紅獻給在世的母親。
諷刺的是,賈維斯後來激烈反對節日的商業化,指責花商與賀卡業者「偷走了真情」。然而,母親節已深植文化之中,成為愛、情感與設計不可分割的象徵。
五、情感的工藝:從手作到印刷
二十世紀初,母親節傳入英國與其他英語國家,其形式沿襲維多利亞的感性美學:花束、詩句、卡片與溫柔的圖案。
早期印製的母親節卡片由拉斐爾‧塔克父子公司(Raphael Tuck & Sons)等出版社製作,常見淡彩花卉、柔光肖像與典雅的詩句,以手工著色的平版印刷(Chromolithography)呈現。
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,母親節更添思念意涵。遠征的士兵寄回手繡明信片,上面綴著「獻給親愛的母親」字樣,將距離化作柔情。這些珍貴的織線,如今多收藏於博物館中,成為「以設計連結情感」的具體證據。
戰後,量產的賀卡與禮品讓母親節成為家庭年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卡片上典雅的茶具、花卉與手寫體,不僅傳達感恩,也象徵著中產階級的理想家庭之夢。
六、現代設計中的母性:超越感傷
進入二十世紀下半葉,藝術家與設計師開始重新定義母性,不再侷限於柔情與犧牲的框架。
攝影師莎莉‧曼(Sally Mann)與凱莉‧梅‧威姆斯(Carrie Mae Weems)以鏡頭探索母職的複雜性——愛與勞動、親密與獨立的矛盾。設計師蕾‧伊姆斯(Ray Eames)則在家庭與工作室之間模糊界線,以現代主義的創作詮釋母職與創造的並行。
平面設計與廣告中的母親形象亦隨時代轉變。五〇年代的廣告頌揚完美母親的家居形象;七〇年代的女性主義藝術則將「母親」重塑為創造者與思想者。
在 V&A 的現代設計收藏中,露西‧里(Lucie Rie)的陶器、安妮‧阿爾伯斯(Anni Albers)的織品,都以材料與手工展現一種「照顧的美學」。創作,如同母職,是一場溫柔而持續的轉化。
七、數位母職:螢幕上的親情
今日的母親節,同時存在於餐桌與螢幕之上。社交媒體上滿溢著早餐盤、花束與擁抱的照片;#ThanksMum、#母親節快樂 等標籤取代了手寫便箋。
然而,這些新形式的本質依舊——以設計之力表達感謝,讓愛具象化。自拍照、限時動態、線上花店的下單畫面,皆是數位時代的情感工藝。
博物館如今也開始收藏數位紀念物,記錄我們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延續對母親的敬意。即便在無形的網路中,人類仍渴望以「物」去承載情。
八、照顧的博物館
走進 V&A 的展廳,我們在茶具、被褥、刺繡與手札間,看見母親角色的歷史與日常。
一幅十九世紀的十字繡作品,繡著「家,甜蜜的家」;一只瓷杯上寫著「獻給母親的禮物」;一本手抄食譜,紙頁因歲月而泛黃。這些物件都是時間的記憶、愛的設計。
它們構築出一座「照顧的物質檔案」——以工藝記錄情感,以物件延續關懷。
從這角度看,母親節不只是節日,更像一場年度的策展:一次將溫柔陳列於世的展覽。
九、設計感恩
母親節的歷史揭示了一個事實:感恩,如同愛,也是一種設計出的情感。從祭品到手工卡、從刺繡到社群貼文,每一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感謝語言。
無論是手工製作或機器印刷,每一份禮物、每一張卡片,都包含同樣的意圖——以美回應照顧,以形式表達情。
慶祝母親節,其實就是延續人類最古老的藝術之一——賦予愛以形。
當我們擺上花束、寫下祝福、點擊那顆紅心,我們正在持續一場古老的創作——讓無形的愛,再一次成為可見的藝術。